茶盘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茶盘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基金调研互怼背后实地走访有无必要前期准备怎么做投资者需要关注吗(新闻)

发布时间:2021-11-25 13:15:43 阅读: 来源:茶盘厂家

基金调研“互怼”背后:实地走访有无必要前期准备怎么做投资者需要关注吗?

近日,乐歌股份董事长与平安资管基金经理因调研而在社交平台“互怼”,在圈内引发热议。

在此次事件中,当事双方各执一词,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发微博称,基金经理“没有来过乐歌一次调研”。平安资管股票投资经理张良在朋友圈发文回应,8月28日确实去了现场调研,8月29日在线上调研中问了两个问题,大概是问题特别冒昧,视频中董事长摔门而出。

8月30日晚间,项乐宏在回应的长文中提及:“我方认为相关人员对公司情况准备不足,提问逻辑比较混乱,问题指向不清。”并称,本次事件应该被理解为一次偶发事件,希望来公司调研的相关人员能事先阅读公开材料,了解公司业务,包括实地考察,事先准备问题。

事实上,在二级市场中,机构调研的话题向来备受资金关注,尤其是基金对上市公司的调研,其背后所属的行业通常会被众多机构解读为资金最新去向。顶尖财经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8月份以来,公募和私募基金调研家数前十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电子、食品、医疗、金属、传媒等行业。

罕见的调研风波

因为一次线上调研而闹得上市公司和投资机构之间发生不愉快,甚至几次在社交平台公开争论,引起业内众多人士热议,可见其调研过程的“火药味”有多浓,但这样的事情实属少见。

华东某头部券商基金业务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般调研前后,买方、卖方和被调研公司之间大概率不会发生这种争吵。

据了解,此次线上调研不欢而散的当事双方分别是乐歌人体工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天眼查信息显示,乐歌股份成立于2002年,主营业务包括人体工学产品研发等,属于轻工制造业,于2017年登陆创业板,公司现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均为项乐宏。平安资管成立于2005年,隶属于平安集团,截至去年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3.27万亿元。

有券商人士认为,此次调研“互怼”事件折射出当前A股资本市场下,部分机构、投研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心态问题。由于A股市场发展迅速,行业加速洗牌,导致从事投资业务的人员普遍年轻化。另外,卖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不平衡,很多时候买方对于公司的实际情况可能未做足事先准备。此外,市场对于买方也有较大的考核压力。由于季度和月度业绩排名的考核,若基金短期业绩不佳,基金经理承担着投资者大额抛售的压力。

顶尖财经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今年以来共有1163家上市公司接受各类金融机构的调研,其中公募、券商、私募以及资管类机构调研行为最为频繁。

具体来看,公募今年以来调研最为密集,合计调研次数超过25000次,其中有69家上市公司被公募调研次数累计超过百次。最多的一家医药上市公司今年已经被公募累计调研超过500次,超过120家公募调研了该公司。

券商今年以来合计调研次数接近15000次,其中有15家上市公司被券商调研次数累计超过百次。此外,私募和资管机构今年以来调研次数也均超过万次。

数据显示,乐歌股份今年还曾接待过4次调研,分别是6月16日、18日、19日和7月24日,调研方式为现场会议调研,参与机构累计共有27家,包括15家券商、6家基金公司和4家私募。

现场调研有无必要

从上述数据可看出,一些细分领域的金融机构每年至少累计发生上万次的公司调研,而上述提及的调研风波,如果不是因为社交平台的曝光和发酵,恐怕只是一次无人问津的小概率争吵事件。

毕竟,此次因机构调研上市公司而引发的社交平台“互怼”事件发生至今,当事公司未有一方拿出视频或音频等有力证据,而是基于双方手中均未公开的证据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作出的一系列文字上的主观或客观回应。

此前,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提及,基金经理未做好调研准备工作,没来公司进行过一次调研。

那么,当下调研的情况究竟如何?基金经理是否要去制造行业等上市公司现场实地调研?壁虎投资总经理张增继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我所了解的,这不是全部事实。基金经理从专业角度看,都会尽可能去现场调研。今年的特殊情况是新冠肺炎疫情,去上市公司现场次数减少是正常的。”

“我们更注重消费现场和产品终端调研。调研是否一定要去工厂和车间取决于上市公司的产品是否具备普遍性,如果是细分行业的不够普遍性的产品,需要下现场了解产品工序及特性、质量控制等。但如果是具备普遍适应性的产品,如白酒医药等,我觉得不是必须下生产线的。”张增继表示。

止于至善基金总经理何理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调研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去了解公司基本情况,因为这些早就在年报或者上市公司管理层讲话中说得非常清楚,更多地是为了对自己前期研究和预测的一种查漏补缺,以及与管理层沟通理解公司商业模式各个环节、行业发展、持续竞争力、对同行评价等。”

何理认为,调研上市公司前,可能机构已经准备累计数十万字的投研报告,与核心销售人员、技术人员或行业专家有过深入沟通,经内部探讨,机构会再决定是否要调研,而不是盲目调研。

如何做好调研准备

引起这场调研冲突的其他因素还包括机构在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分。

按照平安资管股票投资经理张良的说法,只在最后几分钟有机会问了两个问题,大致为公司营收情况,业绩增长如何提升之类。而乐歌股份董事长项乐宏认为,对方提问逻辑比较混乱,问题指向不清。

按照行业的普遍规律,线上调研活动大致分为公司方面高管的讲解,以及机构的提问环节等,在这个过程中,机构扮演着类似于“记者”的身份,去了解自身不太清楚的方面。

机构在调研过程中,应当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张增继认为,了解上市公司的本身情况、竞争对手情况、目标公司特点和优劣势,提出的问题需要有针对性,譬如公司规划、竞争优势、未来预期,及管理团队激励等。

私募排排网未来星基金经理夏风光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消费、零售、旅游、媒体等和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公司,其产品的竞争力更多的体现在消费者的口碑上,调研主要是从外围入手来做。和上市公司沟通,主要是看其管理团队的能力、品质等。科技类的上市公司更多去注重上下游客户对企业的评价以及竞争对手的观点。生产型的企业可能去看现场管理能力。准备的问题以自己不了解或者说需要求证的为主。调研之后可能会转入案头工作,对调研成果进一步的筛选和梳理。对重点关注的上市公司,可能要以年度为单位进行持续性的研究和调研。”

何理向记者举例分析说:“我们在调研某A寿险公司前,首先是对寿险行业发展展望、对标寿险公司持续竞争力、管理层、财务报表做一定的投研,形成几份加起来约10万字的投研报告,对整体情况有基本的了解,中间会和各个券商或相关研究机构建立联系沟通,以实现理论上理解这个公司、行业、商业模式、财报特点等;其次,分别与两家非A寿险公司的管理层、财务会计、精算师、核心销售团队领队、消费者做深度的沟通,把投研报告再做一次完善,投研团队整体探讨和路演该上市公司的竞争力、投资价值有哪些;最后,找到一些尚未明确的点,抱着学习的态度,才决定去A寿险公司调研,持续性地更新数据与联系,实现持续性跟进投研。”

理性看待机构调研

此次调研风波发生在机构层面,那么,对于更多外行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应当如何看待机构投研行为?

何理认为,目前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股东大会、年报、专业研报等,再辅以行业内专家的分析,不要过度神话调研的作用,但也不是任何公司都不需要调研。

从今年机构整体调研的情况来看,机构普遍倾向于研究医药、消费、电子行业,而下半年以来,汽车、传媒、金属等行业头部公司也逐渐引起众多机构调研的重视。

张增继表示,目前机构调研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是:大规模的公私募调研,对上市公司股价影响明显。但二级市场的长期资金取向,依赖于企业本身是否具备长期投资价值。未来,机构的关注行业会集中在生物医药、消费、科技等。市场会强者恒强,垃圾股及绩差股会逐渐边缘化。

何理表示,近期做过游戏行业相关公司的调研。在何理看来,调研肯定是对资金的去留有很大作用,至于是否一定要去制造业的工厂或矿山等一线,没有太多必要,但如果有懂行的研究员参与,其调研效果肯定会更好。

玻璃钢电缆桥架价格

旧楼改造铝单板

净化抽粪车

铝单板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