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盘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茶盘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西卓子山水泥厂造福一方-【新闻】

发布时间:2021-05-24 11:22:59 阅读: 来源:茶盘厂家

西卓子山水泥厂造福一方

内蒙古西卓子山水泥厂,如今已经繁衍生息着四代“西水人”。 西卓子山水泥厂创造出了不起的成绩,企业至今已实现连续22年的高盈利,实现的利税相当于当年投资建厂额的10倍以上 。最不容易的是,这些成绩是企业在承担着繁重的社会负担的前提下取得的,年产100万吨的水泥生产规模直接、间接地解决了一万多人的生计问题,企业无一人下岗。过去的西卓子山水泥厂如今已经改制为内蒙古西卓子山草原水泥集团总公司,总公司以优良的生产经营性资产作为主体与其它股东共同发起组建了水泥厂行将上市企业——内蒙古西卓子山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从此拥有了一个如鄂尔多斯草原般辽阔的光明前景。 40多年前,当这个地区被发现富含用于生产水泥的石灰石资源时,来自河北、陕西、北京等地的水泥生产技术人员便会聚到这片不毛之地,于1958年正式建起了西卓子山水泥厂。在这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老一代“西水人”对于创业的艰辛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尚不存在乌海市,西卓子山水泥厂拥有的第一辆汽车就是今天的乌海市有汽车历史的第一页。这辆车的使命不同凡响,它的任务之一就是“找”人——“找回”那些企图逃离当时的不毛之地的人。尽管并没有什么人要逃走,但从汽车的故事中就足可以体味到那时水泥厂工作环境的艰难。 散落的矿区和厂区构成了现在的乌海市海南区,各矿区、厂区就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小镇”,其间相距十几二十公里。在水泥厂“小镇”上,生活着的一万多人都是为生产水泥而来的,吃的都是水泥饭。西卓子山水泥厂就是“小镇”上的核心,镇上的一切“机构”都因水泥厂而生,都为水泥厂服务。“小镇”没有镇政府,只因水泥厂的存在而在当地设了一个海南区水泥厂地区办事处。相继办起来的邮电所和银行都是随着水泥厂的发展而诞生的,几家像样一点的餐馆乃至难见营业的歌厅也都打上了深深的“水泥”烙印。人为生产水泥而来,组织因生产水泥而存在,就连镇上小餐馆的效益状况也命系于水泥厂职工收入的高低。万把人的生计与生活,都与水泥息息相关。如同他们生产的水泥一样,“西水人”质朴、可靠、纯真,其中蕴涵的坚忍不拔和团结协作精神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建起了现代化的大型水泥企业。40多年来,这里从未发生过大的治安案件,如今一样可以做到夜不闭户。四代“西水人”和睦共处,非亲即邻,水泥厂来了客人,“小镇”上的人十有八九会觉得你眼生。镇上的餐馆价廉物美,两个人花上3块钱就可以饱饱地吃一顿早餐,稀粥和小菜都是免费的。直来直去的言语充满着真诚,实实在在的热情让人觉得毫不做作。尽管这里没有现代大都市的喧嚣,宁静如水的“小镇”生活也着实让人享受到了什么是安心与放松。这就是“小镇”独有的“水泥文化”。 计划经济下成长起来的老国企,过惯了尽管并不富裕但却是“你有我有全都有”的“大锅饭”式生活。然而,面对扑面而来的市场经济,外来的竞争则打破了“西水人”过去的宁静与安心。不改革,不建立起直面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发展就会停顿直至被淘汰出局,“西水人”可能就真的失去了生存的权力。改革,就成为西卓子山水泥厂领导层带领职工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坚定选择。 经过几代“西水人”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3条旋窑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100万吨高标号水泥的西卓子山水泥厂,已是内蒙古头一号的大型建材企业。在1998年的企业转机建制到去年现代企业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对于长期习惯于按部就班的“西水人”而言,这种脱胎换骨式的变革与其说是对企业传统模式的革命,不如说是对独特“水泥文化”的革命。它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压力与不安,而且还是对传统意识与文化模式的突破。 厂区式“小镇”模式使得水泥成为这里唯一的主导产业,远离都市及有限的人口决定了这里的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很难形成气候,社会承担人员就业的能力几乎不存在。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又使得西卓子山水泥厂背负了过重的企业办社会包袱,水泥厂不仅办有招待所、食堂、幼儿园,还办有学校和医院,就连镇上居民的水电暖管理、广播电视站以及地震观测台和消防队也都得企业承办。地域的相对封闭性使几代同厂的现象在这里司空见惯。在西卓子山水泥厂现有的2700名职工中,50%的职工与他人沾亲带故,亲情友情因此而盘根错节。“水泥文化”蕴涵了“西水人”坚韧、耐劳的秉性,长期的世外桃源般稳定的生活又塑造了“西水人”的保守与惰性,就如他们生产的水泥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一般。这就是西卓子山水泥厂转机建制所面临的独特的社会、人文背景。 国有老厂的变革是艰难的,西卓子山水泥厂的改革更显不易,因为吃水泥饭是几代“西水人”赖以生存的弥足珍贵的唯一选择。地域相对独立,经济欠发达,观念意识封闭,人际关系错综复杂……这些都是阻碍老国企西卓子山水泥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独特因素。 然而,“西水人”最终实现了对封闭的突破和对自己的突破,走上了一条光明之路。这种突破的成功源于“西水人”的坚韧、忠诚和团结,源于以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本华和总经理俞忠源等公司领导层对改革的坚定,源于企业细腻的思想政治工作和落到实处的群众路线。 经过艰难困苦锤炼出来的“西水人”,面对涉及到自身利益的脱胎换骨式的企业改革,毅然给予了最大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在短短的时间里,老国企西卓子山水泥厂快速平稳地过渡到西卓子山草原水泥集团总公司,组建了西卓子山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和经营机制的历史性突破,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成功的革新 如今的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工厂前规则的水泥路、厂区大门两侧的花坛、崭新的电动门、神气的经警以及围墙里硬化的厂区路面,全然替代了过去的泥路、土门和灰蒙蒙景象。新绿化的厂区加之原有的一片不小的厂内树林,与“小镇”上的绿色一起构成了鄂尔多斯草原上难得的一片绿意。走进办公区,映入眼帘的第一块牌子是西卓子山草原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营销部。压缩机构、减员增效是这个企业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经过改革,股份公司机构压缩30%,人员减少49%,其中管理人员减少44.8%,中层干部经分流、剥离、竞聘减员64%,生产一线减员14.65%。如此大幅度的减员,如此全面的人员重组,在“小镇”上可谓惊天动地。然而,在公司分流和剥离的1200名人员中,无一人上告,无一人闹事,企业改革的过程快速、平稳。 为什么如此大的震动却没有引起波澜?经验只有一条:全面的群众路线。对于中层干部的选用,公司领导把这个权力交给了全体职工。考核小组全面深入到分厂、部室、班组和工人之中,经过民主评议、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等程序,广泛听取职工意见,几上几下。最终,集中职工意见的推荐人选全部被股份公司聘用,一批精明能干、思想解放、职工信得过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改革先从干部入手,得民心、顺民意,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全厂范围内的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大批分流人员如何安置?根据“多分流少下岗、先开渠后放水”的原则,股份公司先后组建了经济保卫、环卫、水电暖、运输和机电修造5个子公司,这些公司皆为独立的法人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定用人。5家公司在吸收了绝大部分分流人员的同时,也达到了“把该挣的钱挣回来、把该省的钱省下来、把流走的钱截下来”的目的,而不是人员的简单搬家。 公司总经理俞忠源搞活5个子公司的办法很简单:充分利用市场法则下的利益驱动机制。以前的检修任务都由各车间的领导硬性指派,检修人员不仅缺乏积极性,也保证不了工作质量。新成立检修分厂后,股份公司根据各车间的设备状况和设备数量,将核定后各车间所需的检修经费直接下达到车间,检修分厂再从各车间挣饭吃。如此一来,检修工人就主动地争着到各车间找活儿干。不仅如此,在保质保量地完成企业自身的检修任务的同时,分厂还主动到外面揽活干。经保公司的组建杜绝了过去一些职工对企业财产顺手牵羊的现象,环卫公司则很好地担当起了清洁厂区、美化环境的职责。运输公司成立后,在产能和煤消耗量增加的情况下,不仅没有增加车辆等支出,运力反而有了富余,腿还伸到自己企业外面的世界。水电暖公司的组建,改变了过去水、电、暖不收钱的老传统,不仅养活了一批人,还革新了“西水人”的旧观念。这就是老国企通过改革所取得的真功效,这就是“西水人”如今的新面貌。通过改革,草原水泥集团在去年完成产值同比仅增加3.98%的情况下,实现利润和税金则分别大幅度增长150%和49%。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发生了质的变化,岗位用人的动态管理机制让职工有了危机感,有了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紧迫感。完善的制约机制让职工有了责任感,重奖重罚的激励机制则推动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不断有新成果。 企业改革,焕发了“西水人”的青春;公司制改造,为“西水人”增添了新的竞争力。

嫲嫲团代理

12米可移动用户外避雷针

珠海公园景区入口大门塑石塑树经济实惠

保亿实业